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潮汕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发展研究基地
立足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扎根本土资源、重视区域协调、面向全球流动。
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延续历史传统、服务当代社会、面向未来变革。
发挥文学院专业基础优势,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发展。
兼顾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强化理论实践教学,着眼现实需求和长远意义。
汕头大学潮汕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发展研究基地依托文学院多年来在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潮汕非遗与方言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积淀,凝练“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潮汕侨乡历史文化与国际潮学”“数字文化侨乡与潮汕文创产业”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从全域视角研究跨行政区划的文化协同治理、探索多层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协调机制;从产城人文融合角度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发展模式,推动潮汕地区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角度研究潮汕在地文化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构建可数字化的涉侨文化数据分类体系,进一步激活华侨文化资源的使用价值,进一步密切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享与繁荣发展。
(2023年9月,汕头大学潮汕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发展研究基地申报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获批,图为授牌仪式)
汕头大学潮汕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发展研究基地高度重视潮汕文化保育传承,同时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既是顺应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趋势,推动个案式项目保护转向系统化生态保护、推动遗址遗迹静态保护转向遗产资源活态传承,又是把握新时代侨乡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在“全球-本土”的双重视野下提升潮汕在地文化的向心力和影响力。
·科学研究:本重点研究基地将延续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30余年来扎实深厚的学术传统,进一步把握新时代潮汕侨乡发展契机、当代城乡社会面临的文化保护传承危机,以及数字智能时代下文化体验和传播方式的演变,在潮汕历史文化资源和史料研究的学术脉络中,从文化生态系统视野提升潮汕地区非遗保护意识,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的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探索新时代潮汕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协调管理新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文化治理方式创新。
·人才培养:立足潮汕侨乡传统文化保护和非遗传承,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阵地,积极培养富有责任感、批判思维和国际视野,培养能够从事传统文化调查和应用创新研究、熟知非遗理论与工作实践问题、具有较好学术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构建综合化、特色化和活态化的非遗学科人才培养生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围绕“文化侨乡”“红色侨乡”“数字侨乡”“生态侨乡”等领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学科建设:创新非遗交叉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开设“非遗学”微专业,探索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体系,以丰富的潮汕历史文化资源和海内外绵延流传的文化遗产为依托,探索从“行动保护”到“学科建设”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路径,建构以文化遗产“形态学”为基础,包括保护活态性、意识形态性和空间生产性在内的学科建设体系。
·成果水平:在潮汕文化研究、侨乡研究、国际潮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乡文化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高水平科研平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8项、省市应用对策研究项目5-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篇以上;出版学术著作4-6部。完成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3-5份。持续编辑和出版《潮汕文库》丛书、《潮学研究》集刊。启动“数字文化侨乡”规划项目并搭建华侨文化数字平台,推动华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和数据化治理。
·基础条件:在基地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潮汕文献馆藏规模特别是潮汕区域地方文献数字化图书馆规模。优化提升数字演播厅、虚拟演播实验室、融媒实验室等相关仪器设备。补充完善《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建设,在微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分认定、协同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灵活弹性的认定办法和激励机制。
·对外开放:侨乡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鲜明的跨国跨域性,不仅海内外潮人心系故乡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大量潮汕文化遗产也随着潮籍华侨华人的迁徙而在海外生根发芽。新时代的潮汕侨乡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需要跳出潮汕看潮汕,加强国内和国际文化交流,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围绕已有研究成果和学术积淀,通过学校、学院公开交流活动和官方媒体矩阵,适时发布和宣传基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向,通过各种学术、研修、培训、调研、互访等人文交流活动,提高基地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学术交流:延续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传统,不定期举办高水平“国际潮学讲座”;每年举办“全球本土潮汕侨乡研究”高端国际学术论坛,持续提升汕头大学潮学研究重镇的学术影响力;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侨乡振兴研究等相关学术会议,交流和提升基地学科建设、研究能力、人才培养及其他方面的建设水平。
·社会经济效益: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非遗保护的六大任务,其中“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代我国非遗保护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本基地的建设突出潮汕文化生态保护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水平相适应,要将非遗融入国家区域性发展、乡村振兴、旅游产业等战略,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高校研究型平台和智库型机构,本基地将立足时代发展需求,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政产学研用对接工作,促进学术成果转化,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