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2023年英语教学国际会议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21日   浏览数: 5272

2023年4月15日至16日,汕头大学文学院英语语言中心成功举办了其两年一度的英语教学国际会议。会议由汕头大学和李嘉诚基金会资助,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举行,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及地区、85所高校及其他教学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七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邀在大会上分别做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的黄国文教授、复旦大学的郑咏滟教授、汕头大学的方帆教授、世界英语教师协会前主席/隆德大学的Joyce Kling博士、浙江大学的何莲珍教授和南加州大学的荣休教授Stephen Krashen(按发言时间排序)。

文学院两位院长与15日上午的主旨演讲嘉宾及主持人合影1 - 副本.jpg

文学院两位院长与15日上午的主旨演讲嘉宾及主持人合影

本次会议主题为“促成新的英语教学生态:引领者、推动者、革新者”,旨在为语言习得和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和分享经验的平台,为英语教学科研注入更多活力和拓宽解决思路,促进这个教学科研体系的升级,并提升其包容度与多样化程度。

大会共收到165份高质量投稿。经过严格的双盲评审,最终接受了119份发言提案。会议的议程包括了开幕式、主旨演讲、分论坛发言、专家论坛和闭幕总结等环节, 共安排了114场演讲, 包括七场主旨演讲、八场专题研讨会、三个工作坊、95场论文报告和一份海报展示。线下报告学者及与会嘉宾总计155人,线上报告者超70人。

在线下会场,与会学者积极提问、各抒己见;会议间隙,大家热情交流,联系旧识、结交新朋,讨论会后开展教学科研合作的可能。在线上平台,嘉宾们通过语音、留言等方式同步互动,研讨氛围热烈。会议受到了广泛关注。大会直播视频的点击次数过千。借助此次大会的平台,参会者得以增长学术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建立学术联系,获得学术合作机会。大会对促进参会者的职业发展、推动英语教学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开幕式

4月15日上午,汕头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际合作处高见处长、教务处黄静霞处长、文学院院长毛思慧教授、文学院副院长李杰教授,主旨演讲嘉宾文秋芳教授、黄国文教授、郑咏滟教授和方帆教授,以及线上线下的参会者出席了简单而隆重的开幕仪式。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毛思慧教授致欢迎辞,感谢了学校领导、与会学者、汕头大学及李嘉诚基金会对本次学术盛会的鼎力支持,并向来自海内外的语言习得、语言教育和研究、测试以及跨文化交流领域的一流学者团队致谢。感谢他们受邀在会上发表演讲。毛院长表示,汕头大学的英语语言中心一直在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懈努力。21年前,汕头大学的英语提升计划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慷慨支持下启动。尽管过去三年新冠疫情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过去的二十年见证了汕大英语语言中心在课程设计、语言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和教学服务方面的创新,在竞争力方面的提升和国际化方面的健康发展。

毛思慧院长主持开幕式2 - 副本.png

毛思慧院长主持开幕式

主旨演讲

本次会议总共邀请了7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于2023年4月15日上午、15日下午和16日上午发表了主旨演讲:


第一场: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建设中国的跨地区外语教师云(教研)共同体”。该演讲介绍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云(教研)共同体的动因,云(教研)共同体的详细内涵和指导此类云社区发展的理论。云(教研)共同体是计划详细、管理规范、目标明确、成员稳定、有明晰的中介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线上教研团体。构建此类共同体主要是为克服时空差距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给线下教师发展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为了推广、实践和检验“产出导向法”这一创新教学法。文教授提出了“云连接论”2.0以指导此类云社区的发展。该理论可用两个圆圈组图说明。内圈由三个互相交叉的“假设”和连接三假设的关键节点“问题”构成。这三个假设分别是“认知连接”“社会连接”“情感连接”假设。后期又增加了“人际网络连接”。外圈展示了线上活动的工作流程,包括了准备活动、正式活动和后续活动三个阶段。“云连接论”假设:连接越紧密,学习效果越好,而连接的紧密程度则取决于根据特定任务设计的“问题链”的质量。如果三种类型的连接均能协同作用于整个过程的每个阶段,将使教研效果达到最佳。

文秋芳教授的演讲3.jpg

文秋芳教授的演讲


第二场:

华南农业大学的黄国文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以德育为目标的中国大学英语教育课程教材设计”。该演讲强调了思政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一套名为《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情况,重点阐述了该教材的多重教学大纲,即“核心大纲”(也称“元素大纲”,即围绕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编写的大纲)、“基于任务大纲” 、“基于技能大纲”和“以学生为中心大纲”, 进而探讨了这些教学大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课堂实施中应用它们。黄教授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方面。 同时,他也指出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语言,同样应该重视对学生的 “全人教育”;最后,他强调了从事语言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具体教学背景中存在的各种因素。

黄国文教授的演讲4.jpg

黄国文教授的演讲


第三场:

复旦大学郑咏滟教授演讲的题目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外语教育规划:实践中的机遇与挑战”。她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大规模移民和人才跨国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全面推进,中国对具有多种外语能力的“多语种”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现代外语教育需要转变范式,特别是涉及到非外语大学的外语教育规划这一方面。她的演讲介绍了中国外语教育规划与政策中的语言多元化转向, 并介绍面向语言专业的双外语模式和面向非语言专业的选修课程(LOTE)的实施情况,包括这两门课程的培训目标、学生反馈、学习者参与此类课程的动机和参与度,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在中国的大学里实施多语言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她特别指出,没有证据表明第二外语的学习会妨碍第一外语的学习;而多语学习的结果,也并非是多种语言的简单叠加。

郑咏滟教授的演讲5.jpg

郑咏滟教授的演讲

 

第四场:

汕头大学的方帆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在TESOL中融合全球英语和超语理论:提升学习者全球本地化能力的前景和挑战”。 他指出语言教育者必须能够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在实践中的多样性,并认为全球英语这一范式的提出,强调了在英语教育中应尊重多语言以及不同的文化和身份,挑战了“本族语主义”的意识形态。然而,全球英语范式被视为一种理论或实践,并不太注重课堂话语中的多语言和多文化差异。超语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实践的语言理论,将对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与尊重延伸到了课堂讨论和日常交流中。方教授从 1) 应用语言学中的批判性教学和 2) 通过去殖民化教学将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纳入语言教育以发展全球本地化能力的两个角度提出将上述两种范式纳入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主张若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全球本地化能力,TESOL就需要考虑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最后,他针对如何将全球英语和超语理论融入 TESOL提出了建议,并讨论了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


方帆教授的演讲.jpg

方帆教授的演讲


第五场:   

TESOL前主席Joyce Kling博士发表了题为“为英语媒介教学的成功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和语言整合学习支持”的演讲。Joyce Kling博士首先介绍了英语媒介教学(EMI)的实践和科研概况,然后重点探讨了如何在EMI课程与项目中支持师生发展其语言能力。在非英语主导的环境下,EMI学科教学通常与专业知识相关,但往往没有具体的语言学习目标和结果,因此语言教师常常需要弥合师生在学术能力和学科英语能力方面的差距。通过跨学科合作、建立可持续的基础促进语言教师和学科教师之间的对话,精准规划的内容与语言整合教学法(CLIL)可以在 EMI课程中帮助学生学习与特定语篇体裁和特定领域相关的语言知识,同时满足他们的语言能力需求和学术素养需求。在演讲中,Joyce Kling博士描述了三个案例研究。这些案例均源于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即采用不同模式的CLIL同时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提升教师的全英教学能力。通过这些案例,她展示了语言教师和内容教师之间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相互支持,以精准设计的CLIL帮助打造适合具体学生以及具体教学环境的EMI课程。


Joyce Kling 博士的演讲 2.png

Joyce Kling博士的演讲


第六场:
        浙江大学的何莲珍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语言测试的发展”的演讲。演讲主要介绍了中国语言测试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首先,何教授概述了中国的测试历史,强调了桂诗春教授对学科的重大贡献及其研究的前瞻性;接着,何教授重点回顾和评论了国内学界关注最多的六个语言测试主题的研究历程。这六个主题分别是:1)测试的信度和效度;2)影响测试表现的因素; 3)评阅及评分标准; 4)技术与语言测试; 5)测试反拨效应; 6)课堂评估。在演讲的最后,何教授指出未来中国的语言测试研究会更注重ESP测试、儿童语言测试和测试的伦理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会更广泛的采用质性研究,如民族志和叙事研究。除此之外,语言测试研究还会与更多的学科领域进行融合,如计算机、数学、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等等。


何莲珍教授的演讲.png

何莲珍教授的演讲


第七场:

南加州大学的荣休教授Stephen Krashen发表了关于如何通过自我选择的课外阅读促进语言习得。他在演讲中提出,自主而愉悦的泛读,尤其是大量阅读小说,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可以提高语言和文化素养,包括拼写、词汇、语法和写作。此外,它还可以增加我们关于各种领域的知识,包括社会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在这一点上,自选“悦”读甚至也许比“学习”更有效。阅读小说还可以帮助我们透过他人的视角去了解世界和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多个不同领域的研究均发现了能够支撑上述观点的证据,其中一个研究领域是图书馆学,尤其是Keith Curry Lance的研究。其研究显示: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如果有更好的图书馆馆藏以及有资质的图书馆员的协助,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更高。在强调了自选“悦”读的重要性之外,Krashen教授还提醒英语教师无须强求学习者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开口说英语。他认为当学习者获得了足够的英语输入、准备好了,就会产生表达的意愿。


Stephen Krashen 的演讲 2.png

Stephen Krashen教授的演讲

 
        汕头大学的彭剑娥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的王和玉教授、汕头大学的方帆
教授、汕头大学的Yunier PEREZ SARDUY副教授,深圳北理莫斯科的Lilia SHEVYRDYAEVA 教授,汕头大学的方琳博士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分别主持上述的主旨演讲并做了精彩的点评。

主旨演讲的主持人 - 副本.png


分论坛演讲

4月15日下午及4月16日分论坛的交流同样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就与英语教学及语言习得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研讨主题涵盖了英语教学法、语言学习者需求与自主性、技术增强型英语教学、英语教师教育与认知、英语教学生态、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语言测试与评估、英语教育政策和课程设计、语言学习材料的开发、英语教学与翻译,以及英语教学与批判性素养等。现场的学者纷纷参与讨论和点评,为报告者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分会场拼图.jpg


专家论坛

本次大会,以受邀专家和学者代表的圆桌讨论收尾。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的王和玉教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Manuel de Jesús Velázquez León以及汕头大学的毛思慧教授、李杰教授、彭剑娥教授、方帆教授和方琳博士等受邀参与讨论。回应Stephen Krashen教授的演讲,毛思慧教授率先结合自身的外语学习经历就英文自主“悦”读的重要性与作用发表了观点,引起了现场专家学者的阵阵共鸣和积极分享。接着学者们围绕观众的提问和评议,热烈地讨论了在当下中国英语教学环境中实践自主“悦”读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此外,学者们还探讨了测试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测试对语言学习的作用不同,并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对教师了解学情、学生了解和调控自身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IMG_3146 2 专家论坛.JPG

专家论坛

闭幕式

精彩的分论坛汇报及讨论结束后,毛思慧院长给参会者播放了汕大学子特地为本次会议制作的视频,回顾了会议的精彩瞬间,引起一片赞叹。随后汕头大学文学院英语语言中心副主任Yunier Perez Sarduy代表主办方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致闭幕辞。在闭幕辞中,他再次感谢了汕头大学和李嘉诚基金会对本次会议的支持以及会议组委会的付出, 并表示文学院英语语言中心作为主办方,为能够聚集这么多专家和学者于桑浦山下共同探讨他们的研究并分享对英语教学的见解而深感荣幸。最后本次国际会议在“相约2025”的美好期待中圆满落幕。

Yunier Perez Sarduy副教授主持闭幕式.png

Yunier Perez Sarduy副主任主持闭幕式


        我们希望在本次会议上的收获能够助力参会者在自己的国家或地区推进英语教学科研的发展,提升语言教学的质量,促进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出一分力。

ELC 202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roup Photo.jpg

现场参会人员合影


文:英语语言中心



友情链接
麦吉尔大学
塞维利亚大学
都柏林城市大学
卫斯理安大学
佩斯大学
马德里自治大学
世界英语教师协会
国际教学交集学会
潮人网
汕头大学图书馆 · 潮汕特藏网
句酷英文作文智能批改系统
COPYRIGHT © 2019 DESIGN BY XINHUANG.NET.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