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 非遗蓄能——“非遗保护:从生活到美学”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17日   浏览数: 4312

12月12日,和风、煦日,“非遗保护:从生活到美学”学术研讨会别开生面,在非遗进校园基地汕头市西南小学召开。会议由汕头大学文学院、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课题组、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汕头市龙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齐话非遗。

广东工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汤耀平教授致辞,让美学点拨非遗,让生活与美学共生,此次会议在非遗文化重镇汕头举行,意义重大。预祝会议引领非遗新观念,探索研究新方法,践行非遗美学新路径。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毛思慧教授致欢迎辞,介绍潮汕地区丰厚的非遗文化与历史底蕴,并分享了近年来汕头大学文学院在潮汕侨批、碑文、古村落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汕头开埠文化与潮汕非遗保育方面的长足发展。

上午的论坛由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汕头大学文学院高小康教授主持,高教授发表“从生活到美学:传统的活化”主题演讲,所有的历史遗迹、遗物和文献都是过去经验的遗留物,只有在今天仍然可以被理解、感受和产生兴趣的才是“真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核心在“活化”,非遗在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生成,由“技”而“艺”,也终将融入当代社会生态之中焕发新生。围绕“非遗活化:从保护到传承”主题,与会专家交流碰撞、深入沟通。

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基于生态理念、由“共生机制”、从技艺视角,探讨中国非遗艺术当代传承的实现路径。中山大学宋俊华教授提出在乡村振兴视野下营造非遗社区的建设性观点:一理清乡村文脉,重建乡村非遗生态;二善用乡村智慧,延续非遗生命;三连通城乡发展,赋权非遗共享。中南民族大学彭修银教授认为民族民间艺术在现代人的文化寻根之旅中具有再启蒙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耿波教授着力呈现传统习俗与节日的生活美学意义,郑州大学乔学杰研究员辨析了丧葬礼俗的非遗价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袁瑾教授分享其广州东山建筑遗产文化研究项目,南京农业大学张娜博士则探讨手工艺类非遗在地方/流动空间二元张力中再造“地方性”的挑战。

汕头大学文学院张艳艳副教授以“李子柒现象与自媒体语境中的非遗化育管窥”为题,对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美学”可能性进行辨析。汕头大学文学院周洁博士作“产城人文融合的文化生态保护”的主题报告,梳理文化生态保护理论资源与实践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统筹规划,促进非遗传承复兴,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下午的论坛围绕“非遗进校园、美育与非遗结合”主题展开,由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杨教授主持,季中扬教授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孙恩乐教授以潮汕抽纱进小学为例,曹凤霞教授以“岭南灰塑”传承基地建设为例,分别探讨了非遗进校园的方法策略与有效成果。基于潮汕抽纱非遗传承人陈树泽先生的现身说法,在“校长论坛”环节,汕头市新溪一中谢维民校长、官一小学郑苏贤校长、十一合小学谢勇辉校长、西南小学陈映秀主任就“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做主题发言,与专家对话。扎根乡土,就地取材,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力争“一校一品”,稳健提升乡村学校美育水平。

与会专家还集中分享了对具体非遗形态的深入研究成果。中山大学罗筠筠教授以“通万物而考理——古琴琴器之美”为题,分享古琴琴器的形制、材质、弦徽之美。佛山科技学院谢中元副研究员有对岭南醒狮进行深入耙梳,广州美术学院李红博士对佛山彩灯技艺进行考索,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乐云副教授对佛山大旗头古村做数字化保育,廖建荣副教授对岭南非遗舞蹈与武术合流进行意蕴辨析,卜亚丽副教授探讨皮影戏传承人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自我定位,梁为老师生动呈现广府音乐在合唱艺术中的融合创新,精彩纷呈,新见迭出。

本次会议,从理论到实践,融合各方力量与声音;从生活到美学,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让非遗更好地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融入当代社会文化生态。

 

                                      (汕头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
麦吉尔大学
塞维利亚大学
都柏林城市大学
卫斯理安大学
佩斯大学
马德里自治大学
世界英语教师协会
国际教学交集学会
潮人网
汕头大学图书馆 · 潮汕特藏网
句酷英文作文智能批改系统
COPYRIGHT © 2019 DESIGN BY XINHUANG.NET.CN.ALL RIGHTS RESERVED